时评
“村字号”热潮促振兴
农业农村部近日发布的全国“村字号”文体活动情况报告,展现出一幅生机勃勃的乡村图景:全国“村字号”活动类型多达24种,2024年全国农村累计举办各类文体活动超过220万场,农民参与比例超七成。放眼广袤乡野,每一场篮球赛的欢呼、每一曲民歌的旋律,都是乡村振兴的生动注脚。
乡村振兴既要塑形,也要铸魂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,要弘扬新风正气,推进移风易俗,培育文明乡风、良好家风、淳朴民风,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。
“村字号”的生命力,根植于农村独特的文化土壤。从舞龙舞狮、民间戏曲到农民篮球赛、乡村春晚,这些活动或是百年传承的非遗项目,或是带着露珠的时代新枝,但无不与农民的情感记忆紧密相连,与乡村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。“村味”不是陈旧的标签,而是将农耕文明与现代元素巧妙融合,让乡村文化既有历史厚度,又有时代温度。
“村字号”的主角,实现了“农民创、农民演、农民享”。新时代的农民带着田间地头的烟火气登场,在“村舞”赛场舒展身姿,在“村歌”里唱响乡愁,这种从“场边看客”到“场上主角”的身份转变也折射出农村精神面貌的变化。一场“村BA”能吸引各地游客,一个民俗节庆可带动农产品销量明显提升,文化资源通过创意转化,正释放出可观的经济效益。乡村旅游更火,农产品销路进一步打通,广大农民在“富脑袋”的同时,口袋也鼓起来了。
要让“村味”常驻、活力永续,还需更多精耕细作。如何避免活动同质化,保持地域特色;怎样建立长效机制,防止“一阵风”;能否在传承中创新,让传统形式承载时代内容……这些问题考验着基层的治理智慧。期待越来越多乡情浓郁、流光溢彩的“村字号”涌现,活力“村”潮更加精彩纷呈、农文体旅更加深度融合,让发展成果惠及更多农民。(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沈东方)
